人物简介
殷盼超,出生于1987年,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会员;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美国里海大学、阿克隆大学和橡树国家实验室深造;2017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目前已发表SCI 论文74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是将光散射、小角X光散射以及小角中子散射等手段综合起来,研究纳米分子簇的形成机理;二是利用非弹性中子散射等手段研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中特定分子的动态行为,探索材料的新颖动态行为和性质;三是设计并合成基于分子簇-高分子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催化、气体分离和制备质子导体材料。
每一个有目标的“学渣”都是潜力股
初见殷盼超教授,我们难掩激动和敬佩的心情,很难想像眼前这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已是一位国内重点大学的教授。
回顾殷教授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一路开挂”——22岁在清华大学以优良毕业生的身份完成学业;26岁在美国里海大学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四年以博后、研究员的身份留美做科研;30岁回国,取得教授职称。并于2017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殷教授在海外留学深造
殷教授的经历无论放在哪个地方,都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殷教授告诉我们,其实在高中之前,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甚至要想进到好的高中,过程都是非常艰辛。而谈到逆袭的原因,殷教授表示,这可能是儿时受到了父亲的感染,因为父亲是一名化学教师,这让他在小时候便发现了化学的神奇之处,于是便萌生了和很多人一样的梦想——做个科学家。
上高中之后,殷教授将兴趣和梦想转化为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将其根据关键节点进行细化,逐个击破。“这就像爬梯子,过程艰难,但终点始终是我努力的动力。” 殷教授也坦诚自己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考上清华大学后,熬夜学习、通宵实验、多科同修……已经是殷教授的学习常态,为了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把“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这句话表现到了极致。
结缘能源产业,一心造福社会
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再到美国里海大学化学系博士、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后、美国橡树国家实验室中子科学部化学与工程材料系研究员,殷盼教授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坚持。
在殷教授的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研究成果是“杂化材料质子导电机理研究”,该项研究可用于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质子导电膜,为下一代高效能高稳定的燃料电池助力。
谈及这项研究,殷教授告诉我们,是因为在一次行业交流中,了解到高分子膜中的质子具备导电性,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而自己恰巧一直从事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于是便利用多年钻研高分子物理的经验对这一发现进行深入研究。
氢能源电池的发展,远没有一条化学式看起来那么简单
殷教授告诉我们,要实现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及应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材料和碳纸技术是攻关重点之一,这也是他和他的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而除了研究于解决氢燃料电池生产所需的质子交换膜和碳纸技术以外,殷教授也在尝试寻找相对廉价的能量转化所需催化剂,对此他表示:
“我们做的科研就是要切实解决当下面临的这些问题,比如这个催化剂,如果我们成功找到更廉价更高效的替代品,那么降低的成本对于这个产业的推动力是非常强大的。”
殷教授告诉我们:“如果我做的事真正推动了产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用,那会比登上福布斯30 under30精英榜更有意义。”
了解自己,做最优的选择
殷教授对产业和市场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同时作为登上福布斯青年精英榜的人,具备天然的创业优势。但当我们问及殷教授关于创业的想法的时候,他却显得相当谨慎。
“对于创业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比较分裂的。我们常说,实业兴国,要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创业是最直接的。但是我清楚地知道,研究基础科学是我的优势所在,而创业则意味着要分散精力去解决研究之外的问题,成本很高。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我的相关研究,将成果提供给企业,将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研究任务,对我而言目前是比较好的选择。”殷教授面对我们的疑问,解释说。
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有的人“活”下去,造就独角兽帝国,但更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湮没在创业浪潮之中。殷教授的选择,或许会是最适合科研人才们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的方式吧。
面对选择,殷教授告诉我们:“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可以大胆尝试,但并不是所有事都必须尝试,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
或许对大部分迷茫的人而言,殷教授的经历能让大家有所启发。
殷教授(左二)与博促会小秘合影